39问医生

胸膜间皮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李常月 普外科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胸膜间皮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可采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反应调节剂、基因治疗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关键分子通路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主要包括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PD-1/PD-L1和CTLA-4是胸膜间皮瘤细胞上调表达的重要负向调控因子,其抑制剂能够解除这些负向调控作用,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2.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分子异常的靶向药物可精准打击癌细胞,如EGFR、ALK等突变相关靶点的抑制剂。主要通过干扰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来控制肿瘤生长。胸膜间皮瘤中存在EGFR、ALK等基因变异时,上述靶向药能特异作用于这些变异蛋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阻止其增殖。
3.化疗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来治疗胸膜间皮瘤。常用方案包括顺铂/培美曲塞联合方案。胸膜间皮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指数,在临床上表现为恶性程度高且易发生转移。顺铂/培美曲塞联合方案中的顺铂为广谱抗癌药物,而培美曲塞则对胸膜间皮瘤有较高敏感性。
4.生物反应调节剂
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如干扰素α、白介素-2等。胸膜间皮瘤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免疫微环境的失衡,此时应用干扰素α、白介素-2等生物反应调节剂有助于调整并加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旨在纠正或补充缺失的抑癌基因或修复致癌基因缺陷,例如利用腺病毒载体导入野生型p53基因至患者体内。胸膜间皮瘤中常伴随着p53基因突变导致功能丧失,野生型p53基因的导入可恢复其正常功能,进而抑制肿瘤发展。
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需监测可能出现的免疫相关副作用,如疲劳、腹泻等。同时,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复发或转移。
66
2024-02-03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