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一般能治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不可逆的情况,此时可能不能治好。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是一种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核黄疸、脑瘫等并发症。如果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发现较早,病情较轻,一般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治疗,是可以治好的。
但如果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发现较晚,病情较重,出现严重的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且患儿没有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则可能不能治好。此时,新生儿需要及时进行光疗,同时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另外,建议新生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喂养,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