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

张建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咨询
失血性休克是由急性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和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心血管系统、血液凝固系统和细胞代谢的改变。
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机制主要源于急性大量出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这使得心脏前负荷降低,心排出量下降,血压急剧下降,进而影响全身各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时,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和微血管痉挛,微循环阻力增高,进一步加重了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失血性休克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诊断失血性休克通常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如中心静脉压测量、动脉血气分析以及电解质水平检测。此外,还可能需行实验室检查以评估贫血程度。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主要包括快速补液复苏和控制原发病因。补液复苏旨在恢复血容量和血压,常用液体包括晶体溶液和胶体溶液;而针对原发病因的处理则取决于具体的出血原因,例如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可能需神经外科干预。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出血,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出血风险是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关键。
66
2024-03-15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