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泻
沙门氏菌侵入肠道后,在肠腔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内毒素刺激肠黏膜,导致肠蠕动增加,进而引发腹泻。主要发生于小肠和大肠,表现为水样便或稀便,可能伴有恶臭。
2.呕吐
当患者受到沙门氏菌感染时,炎症因子会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从而诱发呕吐的症状出现。呕吐通常发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但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3.腹痛
腹痛主要是由于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和外毒素刺激胃肠壁,导致胃肠痉挛所致。疼痛一般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有时可放射至腰部或背部。
4.发热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感染沙门氏菌后,其产生的内毒素会激活体内炎症通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发热通常为中度到高热,可能伴有寒战,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稽留热。
5.恶心
恶心是因为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减慢,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而堆积在胃部,使患者感到不适。恶心感通常发生在饭后,可能伴随食欲不振或厌食。
针对上述症状,可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分析等实验室检查。确诊沙门氏菌感染后,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等。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