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皮肤黏膜出血的三大基本病因

赵英帅 普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皮肤黏膜出血的原因不止三种,常见的有血小板减少、血管壁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药物因素、感染因素。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成分,具有止血、凝血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减少,就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升血小板药物,如氨肽素片、咖啡酸片等。

2、血管壁异常

血管壁异常是指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多见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管壁异常会导致血液从血管内渗出,使血管壁变薄,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等,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3、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凝血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液凝固受到阻碍,使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

4、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抗凝或抗血栓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凝血功能下降,从而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的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停药,并到医院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以明确具体的药物类型,必要时可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5、感染因素

如果患者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炎症因子增多,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的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的感染类型后,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的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

66
2021-07-06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