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气滞血瘀可以尝试按摩肝俞穴、太冲穴、行间穴、三阴交穴、期门穴等穴位来改善症状。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寻找穴位后可自行按揉或由专业人士操作。肝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之一,刺激此穴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对于缓解肝郁气滞有一定的作用。
2.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的凹陷处,患者通常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按压。中医认为,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腧穴、原穴,而肝经循行于两胁肋部,因此按揉此处能够起到平抑肝阳、疏肝解郁的功效,从而改善肝经气滞血瘀引起的不适症状。
3.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1、2趾蹼缘之间的缝纹端,取穴时屈足45度,在大敦与太冲连线的中点处即是本穴,患者可通过直刺0.3-0.5寸的方式进行针灸。行间穴属足厥阴肝经,肝经所过之处,主治肝胆疾患及下肢痿痹等症,通过针灸上述穴位能够起到清肝泻火的作用,从而辅助调理肝经气滞血瘀的现象。
4.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后缘靠近踝关节上方3横指的位置,患者可用双手食指分别置于两侧三阴交穴上,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轻轻旋揉。三阴交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经常对三阴交穴进行按摩,有利于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进而达到祛湿散寒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肝脏不适。
5.期门穴
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正下方六寸处,患者可以用手指指腹按压或者旋转该穴位。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按揉此穴能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适用于肝胆病证以及脾胃虚弱所致诸症,所以适当按揉期门穴也能够辅助调理肝经气滞血瘀的问题。
在进行按摩前应排除皮肤感染等问题,以免加重病情。此外,若患者存在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则不宜频繁按揉上述穴位,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1.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寻找穴位后可自行按揉或由专业人士操作。肝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之一,刺激此穴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对于缓解肝郁气滞有一定的作用。
2.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的凹陷处,患者通常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按压。中医认为,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腧穴、原穴,而肝经循行于两胁肋部,因此按揉此处能够起到平抑肝阳、疏肝解郁的功效,从而改善肝经气滞血瘀引起的不适症状。
3.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1、2趾蹼缘之间的缝纹端,取穴时屈足45度,在大敦与太冲连线的中点处即是本穴,患者可通过直刺0.3-0.5寸的方式进行针灸。行间穴属足厥阴肝经,肝经所过之处,主治肝胆疾患及下肢痿痹等症,通过针灸上述穴位能够起到清肝泻火的作用,从而辅助调理肝经气滞血瘀的现象。
4.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后缘靠近踝关节上方3横指的位置,患者可用双手食指分别置于两侧三阴交穴上,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轻轻旋揉。三阴交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经常对三阴交穴进行按摩,有利于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进而达到祛湿散寒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肝脏不适。
5.期门穴
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正下方六寸处,患者可以用手指指腹按压或者旋转该穴位。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按揉此穴能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适用于肝胆病证以及脾胃虚弱所致诸症,所以适当按揉期门穴也能够辅助调理肝经气滞血瘀的问题。
在进行按摩前应排除皮肤感染等问题,以免加重病情。此外,若患者存在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则不宜频繁按揉上述穴位,以免引起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