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的区别主要在于起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好发人群不同、病程长短不同、预后不同等。
1、起病原因不同
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是由于药物刺激、感染等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而慢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免疫因素异常等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速率减少,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2、症状不同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痛、发热、寒战、头痛、呕吐、四肢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而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脾肿大的情况。
3、治疗方法不同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片、片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遵医嘱使用硫唑嘌呤片、复方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而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脾肿大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4、好发人群不同
急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而慢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中老年人。
5、病程长短不同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病程较短,而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
6、预后不同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如果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较好,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而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无论是急性溶血性贫血,还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还应注意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