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稀释
由于献血浆后会导致体内血容量减少,刺激机体产生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使红细胞数量恢复正常。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改善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但是要注意避免频繁献血,以免引起贫血等不良后果。
2.贫血
因为献血浆导致血液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影响了红细胞的合成和成熟,进而引发贫血。可能会出现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通过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菠菜来补充铁元素。
3.感染风险
由于采浆过程涉及对受试者进行穿刺并抽取其体液,存在微小的组织损伤和微生物暴露的风险,这些微生物可能存在于献血者的血液中。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受试者在接受献血浆后可能出现局部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情况。因此,在献血前后应确保采浆区域清洁卫生,并观察有无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
4.凝血功能异常
由于献血浆时会抽离出一定量的血浆成分,包括凝血因子等,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这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皮下瘀斑等问题。建议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必要时输注新鲜冷冻血浆以维持凝血功能正常。
5.血压波动
献血浆过程中,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收缩压升高;当献血完成后,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地位,血压逐渐恢复平稳。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献血浆前后血压波动较大,容易诱发脑卒中等并发症。这类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血压再考虑献血浆事宜。
献血浆前,应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空腹献血,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献血浆后,需按压针眼5分钟以防局部渗血,并注意观察是否有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