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会导致黏膜完整性受损,使细菌更容易进入并繁殖,引起感染。轻度尿道损伤可通过多喝水促进排尿冲洗尿道来缓解,重度则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
2.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滞留增加细菌滋生的机会,从而诱发感染。对于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而肿瘤引起的,则需要手术切除。
3.长期留置导尿管
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引起尿路黏膜炎症反应,降低其防御能力,易受细菌侵袭。若患者存在长期留置导尿的情况,应定期更换导尿管以减少感染风险。
4.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尿液不能完全排空,残余尿液有利于细菌生长,进而发生感染。膀胱功能障碍可能需要通过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法来改善,常用药物包括抗胆碱药和α受体拮抗剂。
5.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使得机体对病原菌的防御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入侵,引发感染。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肠溶片。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下体清洁干燥,同时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