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病原体刺激下,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因子来对抗感染。这些炎症因子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持续高热。而风寒感冒是外感风寒邪气所致,此时卫表功能失调,出现恶寒、无汗、发热等症状。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稽留热,即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且波动范围较小;而风寒感冒则表现为发热不扬,可能伴有出汗不畅的情况。
2.头痛
伤寒时由于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会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和舒张障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痛。此外,发热也会使颅内压增高,加重头痛的症状。风寒感冒多因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使得腠理闭塞,气血不能通畅,此时就会有头痛发生。伤寒患者的头痛一般为全头胀痛或钝痛,有时可呈搏动性疼痛;而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常位于额头或两侧太阳穴区域。
3.腹痛
伤寒中肠系膜淋巴结受损后可能会诱发肠源性发疹伴随肠痉挛,进而导致腹部绞痛。而风寒感冒时,寒邪入里,凝滞收引,易侵犯胃肠,使胃气上逆,故可见腹痛。伤寒患者的腹痛通常较为剧烈,位置相对固定,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风寒感冒引起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可能随着呼吸加深而加剧。
4.腹泻
伤寒杆菌产生的内毒素以及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导致小肠黏膜细胞损伤,影响了食物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引发腹泻。而风寒感冒时,寒邪入里,凝滞收引,易侵犯胃肠,使胃气上逆,故可见腹泻。伤寒患者的腹泻通常为水样便,次数较多,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而风寒感冒引起的腹泻多为稀薄糊状便,次数较少,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失衡。
5.脓血便
伤寒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毒力增强,可能导致肠粘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当溃疡面较大或较深时,就有可能出现脓血便。而风寒感冒时,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起肠胃炎,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进而出现脓血便。伤寒患者的脓血便通常带有黏液或血液,排便时肛门灼热感明显,甚至可能伴随里急后重的感觉。而风寒感冒引起的脓血便多为间歇性发作,每次排便量不多,颜色偏红。
针对上述区别症状,可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肥达反应、粪便培养等检查以确定诊断。治疗方面,伤寒主要采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进行治疗,对于风寒感冒,则需遵医嘱使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麻黄汤加减等中药方剂改善不适。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