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问医生

高热寒战中医原因

赵英帅 普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咨询
高热寒战中医原因可能是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燥邪伤肺、湿热蕴结、瘀血内阻等,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治疗。
1.外感风寒
外感风寒是指受到风寒之邪侵袭,机体为驱散寒邪而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此时可选用荆防败毒散进行治疗,其中羌活、独活等药物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2.外感风热
外感风热是由于感受风邪和热邪所致,风邪夹杂热邪入里化火,火热上攻于头面,则见高热、头痛;风热犯表,卫气抗邪则可见恶寒、咽痛、舌红苔薄黄等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银翘散加减进行治疗,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具有疏风散热的作用。
3.燥邪伤肺
燥邪伤肺是因为燥邪侵犯肺脏,导致肺失宣降,从而引起咳嗽、痰少难咯、咽喉干痒、声音嘶哑等症状。燥邪耗伤津液,使津液不能滋润人体,进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出现发热的情况。可遵医嘱用清燥救肺汤缓解不适,此方剂中的石膏、麦冬能清泄肺热,杏仁、桑叶肃降肺气,生地黄养阴清热。
4.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通常由长期居住潮湿环境或饮食不节制引起,湿邪困脾,郁久化热,湿与热相互搏结,致脾胃运化功能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病情。若患者存在大便黏滞不爽、肢体酸重疼痛、午后身热等症状时,可配合医生通过服用三仁汤来改善病情。
5.瘀血内阻
瘀血内阻多因外伤、手术等因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或因气虚、气滞等原因使血液凝滞而成。当瘀血停滞于体内某处时,会导致该部位气血不通,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胸闷、腹胀、疼痛等。对于此类病症,可通过遵照医生指导使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上述药方中所含有的桃仁、红花等中药材,能够起到一定的活血祛瘀作用。
建议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季,以免再次感受风寒。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预防外感风寒的发生。
66
2024-04-28 浏览10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相关医院 健康问答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适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