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术部位接触污染源
手术过程中,皮肤表面的正常细菌被移除,使患者的防御能力降低,此时若手术部位接触到受污染的物品或环境,则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在术前应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使用抗菌洗液清洗手术区域、减少不必要的切口等。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如果患者存在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其免疫系统可能受损,无法有效对抗病原体入侵,从而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应在术前优化其基础健康状况,并密切监测其免疫状态,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3.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会导致手术部位暴露于微生物,增加感染发生的风险。例如,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时应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并遵循严格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性。
4.使用了已被污染的医疗器械
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或已受污染的医疗器械可将外部环境中存在的致病性粘质沙雷菌带入体内,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所有医疗器械均需经过彻底清洁与灭菌处理,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
5.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株耐药性增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使敏感性较低的菌株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进而形成耐药菌株。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医生应谨慎选择抗生素种类和用药时间,同时加强药物管理,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培养和伤口分泌物培养等实验室检查,以监测感染情况。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穿着干净衣物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