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链球菌感染
由于细菌产生的抗原成分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肾脏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肾小球肾炎。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清除体内残留的病原体,减轻肾脏负担。
2.药物过敏
当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时,身体会产生针对这些药物的IgE抗体,这些抗体会与肥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肥大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药物时,会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症状。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可用于缓解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但需遵医嘱使用。
3.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存在易患肾小球肾炎的基因突变,则个体可能因为遗传而更容易患上此病。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尿液分析以及肾功能检测以早期发现异常。
4.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原尿,此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的葡萄糖随尿排出,水分也随着葡萄糖一起排出,导致尿量增多;长期高血糖状态还会损伤肾小球基底膜,使其通透性增高,蛋白质漏出,形成蛋白尿。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可改善血糖控制,减少尿蛋白排泄,预防或延缓肾损害进展。
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疾病的恢复。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盐食物,以免加重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