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链球菌感染
由于细菌产生的抗原成分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肾脏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肾小球肾炎。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手段,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可以有效抑制链球菌繁殖,减轻肾脏负担。
2.过敏性紫癜
当患者接触致敏物质后发生Ⅲ型变态反应,形成IgA介导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皮下组织交界处,进而诱发皮肤黏膜以及关节肌肉的炎症和水肿,累及肾脏时会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发生坏死性小动脉炎,导致肾小球损伤。激素类药物如、甲泼尼龙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缓解过敏性紫癜引起的免疫反应对肾脏的损害。
3.系统性红斑狼疮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T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器官,包括肾脏,引起肾脏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受损。常用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控制病情进展。
4.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微血管病变,肾脏中的微血管受到损伤,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衰竭。控制血糖水平是关键,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进行治疗,严重时需注射胰岛素。
5.高血压肾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变性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蛋白尿的发生,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硬化。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如氢、等,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肾脏。
针对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肾脏负担。建议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测以及血清C3测定,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