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泻
当机体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后,这些细菌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其分泌增多。由于炎症反应和渗透性增加,水分和电解质从肠腔进入血液循环过快,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而出现腹泻。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频率,且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未消化食物。
2.呕吐
感染沙门氏菌后,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胃肠痉挛,进而产生呕吐的现象。呕吐通常发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腹痛
腹痛主要是因为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刺激了胃肠壁,导致平滑肌收缩和痉挛。疼痛一般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能伴随腹部压痛或肌肉紧张。
4.发热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感染沙门氏菌后,机体免疫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升,从而引起发热。发热通常为中度到高热,可能伴有出汗不畅或头痛等症状。
5.恶心
恶心可能是由沙门氏菌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患者可能会感到咽喉部不适,有想要呕吐的感觉,但并不一定会出现呕吐现象。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以及大便培养等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感染。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在诊断或疑似感染期间,应避免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禽肉和蛋制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清洁,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