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原因不同、症状表现不同、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不同、注意事项不同等方面。
1、发病原因不同
中枢性面瘫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原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通常是由于面神经炎、外伤、感染等原因所引起的。
2、症状表现不同
中枢性面瘫的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同侧眼睑下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
3、治疗方式不同
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果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等药物进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4、预后不同
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如果病情比较轻,经过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比较好。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面神经损伤,可能会留下后遗症,预后相对较差。
5、注意事项不同
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持血压、血糖的稳定。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面部长期接受冷风刺激,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避免冷风直吹面部。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